Antioxidants(IF=6):体外游离脂肪酸(FFA)诱导脂质沉积细胞模型(HepG2)
本研究首先利用UHPLC-QEMS技术鉴定了ABS中的15个皂苷成分,并利用网络药理学集成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了ABS通过改善脂肪代谢实现抗肥胖生物活性的潜在机制。在HepG2细胞模型中验证了ABS可以改善脂肪代谢并增强线粒体功能以减少脂质积聚。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PI3K/Akt信号通路被证明与ABS的抗肥胖功效具有显著相关性。结合ABS对线粒体功能的增强作用,后续的实验证实ABS在脂质沉积细胞模型(HepG2细胞系)中调节PI3K/Akt/GSK 3 β/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和下游转录因子c-Myc。此外,ABS还可通过调节β-catenin信号及其下游脂肪形成转录因子C/EBPα,在脂肪细胞(3T3-L1细胞系)中发挥抗肥胖作用。综上所述,ABS可以通过改善脂质蓄积、脂质代谢、肝细胞线粒体异常和脂肪细胞脂肪生成来达到抗肥胖作用。ABS在肝脏和白色脂肪组织中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体内研究。更具体地,肝脏是ABS改善脂质代谢和线粒体异常的靶器官;同样,白色脂肪组织是ABS抑制脂肪生成的靶器官。这些发现为ABS通过改善脂肪代谢和促进线粒体功能正常化来实现减肥效果提供了实质性支持,为其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2025-02-24